close

  □晨報記者 楊虹杜佳雯 賈麗莉
  前段時間,一則“小一語文課本進行優化”的消息引發家長熱議,究竟“課本優化”會對“小一”新生帶來哪些變化?開學前夕,“小一”生和家長又需做好哪些準備?為此,晨報《教育周刊》將於近兩期特邀本市教育行政部門人士、學前教育專家和小學校長全面解讀“零起點”等“小一”關鍵詞。
  ■權威聲音“教材優化”將會帶來哪些課堂變化?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表示,教材的優化帶來的是識字量、帶讀字量和書寫量的減少,這有助於教師適度放慢教學節奏,引導學生“漸進”式地適應、融入小學的學習生活,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教材優化”之後,教學時間更充裕。一方面,教師的教會變得更為從容,指導更為到位;另一方面,學生的學會更充分,如有充分的時間練習漢語拼音的拼讀、靜心讀課文、參與識字游戲、小組交流討論等。師生、生生互動機會增多,有利於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的效益的提高。
  譚軼斌還透露,“教材優化”後的另一大變化在於,教師會更加關註學生在識字、寫字、朗讀、傾聽、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習慣、態度等,適時進行點撥指導。如:讀書習慣,教師會給予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練習和交流,併進行及時的指導。再如,寫字習慣的養成,老師在課堂上有時間會做更多的單個指導,並加強巡視,持續關註學生的正確讀寫姿勢的養成。此外,教師還會根據學生實際,推薦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會開展各類學科活動,如講故事比賽、識字大王評比、閱讀小達人評選等。這些學科活動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培育學生對母語的熱愛之情。
  ■專家解析 正確理解“零起點”政策的涵義
  上海市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郭宗莉指出,“零起點”並不是“零準備”。它的目的是要求家長在孩子入小學前不要對孩子過多進行學科類知識的所謂“準備”,更不必提早學習小學的學科知識。對於“零起點”的認識不能陷入認為“幼兒園什麼都不教”的另一個誤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但分別承擔著對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任務。提出“零起點”教育,惠及所有入小學的孩子,能幫助他們順利快樂地進入小學學習生活,“零起點”的核心內涵是遵循幼小過渡期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註重孩子心理髮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發展的特點,科學地、實質性地把握好孩子學習成長每一個階段的教育特性,符合孩子長遠發展的目標。
  家長和孩子共同做到“無縫銜接”
  幼兒園“幼小銜接”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註重幼兒心理品質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兒童的社會適應性發展和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在“幼小銜接”過渡階段真正實現讓孩子順利適應轉折和變化,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家長要“關心孩子,瞭解孩子,鼓勵孩子”。
  關心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共同迎接新的學習生活的到來。把幼升小作為孩子的“大事”(而不是家長的大事),就此事與孩子有情感交流。建議:(1)家長可與孩子就升小學這個話題進行平等交流和討論,如以自身回憶引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憧憬和嚮往;(2)凡是與孩子入小學有關的活動,主動與孩子協商,傾聽他的想法,鼓勵孩子積极參与;(3)與孩子一起去熟悉瞭解孩子就讀小學的環境,針對孩子生活、活動的行為和習慣的養成,指導孩子認識新的環境以及如何獨立應對。
  瞭解孩子,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關註孩子的行為。一是瞭解孩子社會適應性發展中還有待培養的品質,如獨立意識、規則意識、任務意識、人際交往和主動性等,平時在生活中可以循序漸進地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包括對孩子自行完成事情的時間有限定等;二是關註孩子的學習行為和興趣取向,瞭解孩子的智能發展與活動水平,尤其是幼兒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男孩女孩的培養也可有所區別:男孩可在語言方面多下功夫,通過發揮男孩在邏輯思維方面的優勢,來帶動言語機能,學會據理力爭,提高表達能力。女孩則應註重提高她們的空間能力,尤其通過頭腦中表象對空間事物的把握和操縱,如玩魔方、七巧板、拼搭類玩具,為以後數學機能發展打下基礎。
  鼓勵孩子,是要家長能很好地傾聽孩子的表達,然後讓孩子明白為什麼得到鼓勵。對孩子放手,創造機會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是鼓勵孩子最好的方法。家長可以用“你已經長大了”“你是可以的”等贊賞評價,伴隨孩子自信地跨進小學。
  ■連線校長 開學前夕,校長支招如何做好準備
  暑假還剩十多天,“小一”新生應做好哪些物質和心理上的準備,以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此,虹口區民辦麗英小學校長孫幼麗表示,如今多數小學都會在開學伊始設置“幼小銜接”的準備期,幫助孩子儘早進入學習的狀態,因此家長不要過於擔心孩子是否會不適應。
  嘉定區實驗小學校長花潔提醒家長,在為孩子作幼小銜接時,幫助他們養成優良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等,遠比一味地灌輸知識要來得重要。比如說家長可以培養一下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讓他們可以獨立地在一段時間內專註地做某一件事情。
  花潔補充說,“對一年級新生來說,畢竟和幼兒園生活的反差是極大的,沒有午睡、一堂課35分鐘等‘新規’等都會讓小一新生在最初的幾個星期產生‘水土不服’的反應,於是不少孩子一放學就累得飯也吃不下了,直呼要睡覺了,家長就心疼地立馬端茶送水……這類都是錯誤的示範。”花潔建議:“要讓孩子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家長就要配合學校、幫助老師調整孩子的生物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千萬不要讓孩子有一放學就有‘從地獄到天堂’的感覺,久而久之勢必會形成厭學心理。”
  家長如何做好“陪讀者”
  “小一”新生家長常擔任“陪讀”工作,他們應如何更好地扮演“陪伴者”這個角色?花潔指出,家長扮演“陪伴者”角色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去觀察,而非占主導地位。很多孩子一放學,家長都會立即要求孩子“彙報”,比如今天老師教了些什麼,有什麼作業需要完成等。這無形中就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似乎學習這件事情是由自己和家長共同完成的。於是孩子不會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就因為有了家長這樣一道“保障”,哪怕自己完不成,家長也會給自己想辦法“兜圓”。這顯然不是家長所想要得到的結果,最後還要責怪孩子不獨立自主,其實責任在自己身上,這點很多家長往往都意識不到。
  其實,孩子的潛力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家長首先要把自己的角色轉換過來,所謂的“陪讀”其實並非不可或缺,更多地應該表現為陪伴與支持。在孩子閱讀、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儘量讓他們獨立完成,不要打擾,可以在旁觀察,發現有問題後再和孩子溝通,並作進一步的調整,這樣一定會比“大包大攬”有效得多。
  ■相關鏈接 近年來,本市“減負”舉措有哪些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學業負擔重,這一直是社會關註的焦點。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市教委多年來不斷推出改革舉措:
  第一,為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增加小學生的睡眠時間,2007學年起調整全市中小學作息時間,小學8:15以後安排集體教育教學活動;
  第二,針對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後的種種不適應問題,2007學年起,全市小學一年級入學初設置2-4周的學習準備期,以加強小學與幼兒園課程的銜接,便於學生儘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同時調整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數學、外語的教學課時、內容與要求;
  第三,2010年起,探索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體系研究,關註學生學習成長和負擔問題,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關註師生關係等;
  第四,2011學年起,進一步在全市小學試行“快樂活動日”,通過創新課程實施模式,整合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部分內容,每周集中半天時間,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形式完成相關教學任務。活動內容主要包括班團隊活動、體育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專題教育等限定拓展活動以及自主拓展探究、興趣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考察等學校自行設計的實踐活動。  (原標題:開學前夕,“小一”熱詞全解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q06bqds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